寒假开始了
静安业大的小鲜肉们可以歇口气了
——逛逛街买几件新衣服、尝点新鲜小吃
或者天南海北走一遭、见识外面的世界
不过,毕竟是大学老师
知识的传递者、思想的创造者,这个使命不能忘!
充电、思考、探索依然不能停
这不,终身教育研究所和教学科研部
组织了一批教学科研的爱好者在假期里就没闲着
顶层设计,建通道
青椒如何成长?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毕竟,人们常说多吃青椒身体好
人家的营养价值那可是不言而喻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师资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一直被认为是衡量一位教师好坏的唯一指标。如今社会的发展,创新之势已蔚然成风,科研能力的提升刻不容缓。但是每个教师的情况又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量体裁衣、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多种渠道,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平台。
我校的教学带教制度运行多年,形成了多渠道的、进阶发展的机制,这一模式同样可以为科研发展所借鉴。教学科研部主任鲍国政博士认为,以点带面、以专家带团队的形式曾经在我校科研发展的历史上被证明为是有效的,因此,学校这一决策非常及时而精准。
实践落地,加速跑
有了政策
接下来就是教师自己的show time了
俗话说,看菜吃饭,见缝插针
科研能力的提升全靠一句广告词:“just do it。”
然而,从哪里下手?
科研带教像上课一样吗?
要教科书、记笔记、交作业、做讲座?
也许会,但是不一定对路子、不一定有实效。
科研专家尤艳丽副所(校)长提出,以课题研究项目为抓手,在实践中磨练青年教师,这为科研带教寻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2017年,终身教育研究所暨教学科研部在与奥鹏教育中心合作试办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同时,立项研究课题,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品牌课程《行政管理技能实训》进行研发,将原先的面授实训开发出线上虚拟实训的载体形式。副所(校)长尤艳丽领衔课题,谷羽、李晨龙、张歆涵、荣彬4位青年教师分担不同模块的设计和教学,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可以借此机会得以提高。为此,研究所和教学科研部决定,以该项目为契机,开展科研带教活动。
内外连理,效果好
此次研究推进过程中,课题组定期召开内部分项目设计交流会:1月4日,研究小组举行概念和模型交流会,4位青年教师对设计的理念、目标、流程进行展示和解说,尤艳丽、鲍国政分别提出问题和建议,4位分项目主持人逐一解答和记录,会议结束后分头修改完善。除了听取内部专家的指导和意见外,校外企业高管的深厚经历也是课题组的强力后援。1月16日上午,课题组邀请了奥鹏上海营运中心主任薛建国等专家,会商修改后的设计方案,薛主任从理念到技术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各位青年教师觉得几次交流如同上课,收获不小。科研带教的成效真是立竿见影。
梯队缜密,结构妙
学校科研发展历程中,科研骨干队伍的作用非常重要,当年的核心科研团队如今在不同领域发挥领军作用,要保证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梯队状的后备力量来支撑,从今年开始,科研带教将是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的一种新机制,将在带教过程中对青年教师提出细化目标和量化指标的要求,可以做延展性课题、撰写论文、开发课件,等等。首批科研带教的三个团队的导师是:尤艳丽、朱漪、宋其辉,他们将通过课题项目形式带教一批青年教师,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期待播下新种子、结出别样花。
秉持在教学实践和项目创新中培育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理念,终身教育研究所在未来将开发出更多平台,创造出大量机会提供给全校教师,充分发挥智库功能。相信此次试水将成为科研引领教学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供稿:荣彬
美编:蒋峰岚
审核:鲍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