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何老师一起走近邬达克,走进老上海【沐恩堂】
文章来源: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微信公众账号 发布时间:2018.02.12 14:52 浏览次数:1526 分享


在上海人民广场的周边,矗立着三座邬达克的建筑作品。其中的两座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另外一座隐没在现代化的高楼之间,远远望去极易被人们忽略。



但当你走进它,会立刻感受到一种神圣静谧的气息,哥特式建筑风格带着超越世俗的庄重。她就是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的三座教堂之一,位于汉口路西藏路口的沐恩堂。沐恩堂的前身是慕尔堂,原是美国卫斯理教派中国分支“中华监理公会”的主教堂。



林乐知(1836-1907)

是中华监理公会最著名的传教士

他所创办的《万国公报》

是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在传播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慕尔堂的建成是美国以教会实施长期对华战略的一部分。上海开埠后,美国与英国组成公共租界,但与英国殖民行为主要在经济领域不同,美国更多聚焦在文化方面。美国在上海的传教士数量居西方国家之首,开设了最多的教堂和教会学校。大量接受过美国教会学校教育继而留学美国的社会精英们后来成为国民政府的主导力量。尽管美国的初衷带着殖民色彩,但客观上对旧上海的新式教育和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邬达克是一位虔诚的路德教信徒,设计教堂建筑对他来说有着超越世俗的非常意义,为此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沐恩堂整体风格为美国学院哥特式。哥特式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尖拱,在沐恩堂门洞和窗户上到处可见。尖拱指向天空,营造着虔诚的祈祷氛围,启发信徒对上帝的向往。



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社交堂,慕尔堂内进行过无以计数的慈善活动。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牺牲在中国的第一位美国飞行员罗伯特-肖特的葬礼,便是在慕尔堂中举行,蒋介石与宋美龄送上了花圈。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慕尔堂收留各界难民千余人,成为沪上各教堂收容难民之最。抗战期间教堂还组织难民学擦皮鞋、理发等以谋生自救。1935年美国教会援华会总部设在慕尔堂,将大批物资转分到全国各教会团体。



1958年,慕尔堂成为黄浦区联合礼拜场所,改名为沐恩堂,意“沐浴于主恩之中”。经历了文革时期宗教活动停顿后,1979年沐恩堂在上海率先恢复礼拜。目前,沐恩堂由上海基督教团体管理。



沐恩堂正门门楣上写有一句箴言:真理使尔自由。如今,她正以各类慈善公益活动践行着这一福音。教堂内常会进行敬老礼拜,世界和平公祷日,为世界妇女大会祈祷等公益活动,信徒们来此举办婚礼、追思先人。



当你于周六公众开放日来此,穿着“耶稣爱你”红马甲的志愿者会为你引导参观。多个小礼拜堂内有传教士为大家讲解基督教的知识。



走进大礼拜堂

你立刻会被恢弘的空间和神圣的氛围所感染



高大的马赛克玻璃窗透入五彩的光辉



牧师庄重的讲道,信徒们虔诚地祷告,此情此景不禁让你忘却了自己正处于的繁华的市中心。



如果邬达克有在天之灵,他一定乐见于自己倾注心血的教堂,在历经世事变迁之后,为了社会的平安幸福继续传播着福音。



供稿:何洲华

美编:蒋峰岚

审核:黄琼岚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

Copyright@2016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1293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2117号

学校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601号 邮编:200040 联系电话:6255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