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何老师一起走近邬达克,走进老上海【绿房子】
文章来源: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微信公众账号 发布时间:2018.02.28 15:54 浏览次数:4047 分享

绿


徜徉于北京西路,一幢幢老房子不时跃入眼帘,与现代化的高楼一起演奏者上海城市建筑的交响乐章。在北京西路的静安区路段,留下了二处邬达克的作品。一处是与北京西路原名爱文义路同名的爱文义公寓。



另一处是与其一路之隔的吴同文住宅,俗称绿房子。爱文义公寓的红砖清水墙面极具历史气息。绿房子则采用了摩登的现代造型。乍一看没人会相信这两处建筑几乎建造于同一时期,且出于邬达克一人之手。



绿房子建成于1938年。当时,邬达克拍着胸脯对吴同文保证,即使过一百年也不会过时。历史对邬达克的眼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外观上判断,今天的人们绝不会把绿房子列入老房子一类,他似乎与我们同时代。



绿房子的外墙贴绿色的釉面砖,外观模仿大邮轮,流畅的曲线,宽敞的露台和连续弧形玻璃窗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杰作。



住宅内部装修豪华,材料大部分从海外订购,全屋装上了当时最先进的中央空调系统以及上海首部私宅电梯。吴同文钟情于老上海的各种娱乐时尚,住宅因此还配备了舞厅、酒吧、弹子房和棋牌室,兼有居家和派对功能。



绿房子被誉为可以写十部小说的地方,源于屋主吴同文的传奇身世。吴同文生于穷苦人家,后被富商收养。19岁时迎娶了颜料巨头贝润生的五女儿。贝润生拿出了现铜仁路北京路的一块地作为女儿嫁妆。吴同文抓住了抗战临近扩充军需的契机,推出军绿色颜料,一时供不应求,坐上了上海颜料大王的交椅。绿色于是成了他的幸运色,这就是绿房子外观色彩的由来。绿房子被当时的《中国月刊》描述为远东地区最现代、最奢华的住宅,蜚声国内。



燕京大学的校长司徒雷登为一睹尊容登门造访,与吴同文在二楼大理石餐桌前共进晚餐。1948年末,某外交官愿以一艘万吨轮加五十万美金买下绿房子做领事馆,吴同文也坚决不卖。



解放以后实行公私合营,吴同文的资产悉数充公。但绿房子里的人们靠着丰厚的利息,依然过着锦衣美食的日子。这一切在文革开始之后戛然而止。1966年8月的一天,吴同文与他的姨太太在绿房子四层的客厅里以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人们发现时,两人的双手紧紧扣在一起,无法掰开。那以后,绿房子似乎沾上了晦气,很久没人居住。在以后的日子里,绿房子门口的单位牌子换了又换,直至2001年重新装修后焕然一新。目前绿房子是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在地。


作为绿房子的后人,陈乃珊写作了著名海派小说《蓝屋》以纪念她的传奇故事。



时间洗去了绿房子铅华

使邬达克的建筑艺术留世

而绿房子与她主人的故事则成了

人们参观时聆听的最佳注脚


供稿:何洲华

美编:蒋峰岚

审核:黄琼岚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

Copyright@2016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1293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2117号

学校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601号 邮编:200040 联系电话:62550900